广西创新发展研究院(在运行)
 网站首页  创发院概况  部门设置  科研团队  研究成果  创发之声  培训交流  党建工作  下载中心  联系我们 
创发之声 

 

 
 
创发之声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创发之声>>专家观点>>正文
 
“十四五”应以突破性举措破解发展环境困局——曲维玺
2020-10-16 08:15  

曲维玺,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

广西大学广西创新发展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

 

 


疫情的暴发和蔓延给全球经济增长带来更加严峻考验,也使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十四五”时期,我国应以突破性举措破解新形势下发展环境困局。

“十四五”时期我国高质量发展环境将面临高度的不确定性和严峻的风险挑战。从国际来看,虽然“十四五”时期世界经济有望从疫情中逐步得到恢复,但仍然面临高度的不确定性和严峻的风险挑战。一方面,疫情使经济全球化遭受重创,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更加严重,跨国投资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区域化、本地化的调整压力,全球经济秩序处于变革与重塑的关键时期。另一方面,中美战略博弈日益激化,从贸易层面向科技、教育、文化等众多层面蔓延,未来发展走向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使我国开放发展面临严峻的外部环境。从国内来看,我国经济发展中结构性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产业面临转型升级压力,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一些关键制造环节仍然受制于人。

但也应看到,由于防控措施得力,我国经济率先从疫情中取得恢复,同时我国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与门类齐全的制造业体系,这将为我国开放发展提供强大的助力。从外部看,“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正在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我国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也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合作空间。尤其是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蓬勃发展,各种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将不断涌现,也将给我国开放发展带来新动力。

“十四五”时期,我国应积极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生效,加快中日韩自贸区谈判,积极探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的可行性,促进RCEPCPTPP等协定在规则领域的协调合作。RCEP涵盖东盟10国以及日、韩、澳、新等成员,是当前亚洲区域参与成员最多的自贸协定。当前,各国共同面对外部需求下降和贸易投资保护主义上升等挑战,推动RCEP签署生效,减少区域贸易投资壁垒,提高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促进亚洲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互联互通,有利于提振东亚区域贸易投资信心,为企业创造更加具有确定性的制度性合作环境,对于维护全球经贸秩序也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RCEP协定如能生效,将成为我国签署的最大的自贸协定,协定成员不仅经济体量大,是我国重要的经贸伙伴,同时也是我国在全球生产网络和产业链价值链合作的重要伙伴。

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与RCEP成员的进出口额超过1.5万亿美元,占当年我国外贸总额的33.3%。RCEP不仅能够为我国企业开展贸易投资、开拓国际市场创造更加自由便利的区域经贸发展环境,帮助企业积极应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也有利于我国从RCEP成员进口更多优质产品满足国内经济发展和消费需求,对于我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积极作用。我国需要支持东盟在RCEP建设过程中的中心地位,与日韩等成员加强沟通协调,共同解决协定谈判遗留问题,推动RCEP协定尽快签署生效。

此外,我国应与日韩加快谈判步伐,在贸易投资自由化以及规则标准方面提高开放水平,争取尽早建成中日韩自贸区,打造“RCEP+”的高水平自贸协定,促进国内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在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引领作用。

“十四五”时期,应进一步发挥各类试验区在扩大开放、制度创新、规则探索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要充分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自贸港作为新时代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排头兵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加强制度创新的系统性、首创性和差异化探索,打造公开、透明、可预期的外商投资环境,率先形成双循环的良好示范。依托北京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加快建设数字贸易试验区,提高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和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发展水平,推动形成一批服务业开放合作的新平台。同时,我国也需要积极推动中外合作产业园区与平台建设,促进境外经贸合作园区高质量发展,加快中新、中日、中韩、中欧、中俄等国际合作产业园、示范区等平台建设,进一步推动中马等两国双园合作,提高边境经济合作区以及中哈、中老、中蒙等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水平,支持国家级经开区高水平建设国际合作园区,积极探索中外合作体制机制,深化国际产业合作,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协同互动。

同时,金融、文化、教育、医疗等服务业领域以及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领域将成为“十四五”时期对外开放重点。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广西创新发展研究院 Copyright@2017

制作维护:广西大学信息网络中心 E_mail:webmaster@gxu.edu.cn